【CSDN 编者按】AI 写代码已经不稀奇了鸿岳资本配资,写得又快又多的人也越来越多。但在“高效开发”的神话背后,代码评审越来越难做、协作越来越混乱、质量控制越来越吃力,才是团队真实的日常。为此,本文作者从“写代码从来不是瓶颈”这一观点出发,深入探讨了当前 LLM 对软件开发流程的实际影响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ordep.dev/posts/writing-code-was-never-the-bottleneck
作者 | Pedro Tavareλ
编译 | 郑丽媛
出品 | CSDN(ID:CSDNnews)
投稿或寻求报道 | zhanghy@csdn.net
多年来,我一直坚信:写代码,从来都不是软件开发中的瓶颈。
真正的瓶颈是什么?是代码评审,是通过带教与结对编程传递知识,是测试与调试,是沟通与协作带来的“人类开销”……这些环节层层叠加,嵌套在一张张工单、一场场会议和一次次敏捷仪式的迷宫中。这些流程本意是为了提升开发质量,却往往比编写代码本身更耗费时间和精力,因为它们需要深思熟虑、共识理解和合理判断。
如今,随着大语言模型(LLM)能更快地生成可运行的代码,一种新的观点开始流行起来:编码曾是瓶颈,而我们终于攻克了它。
但事实并非如此:借助大语言模型,生成新代码的边际成本正在趋近于零——但理解、测试并信任这些代码的代价呢?你需要对此投入的时间和精力,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。
大语言模型只是转移了工作量,而没有消除
像 Claude 这样的工具,确实能加速初始实现过程,但最终结果往往是:系统中流入了更多代码,给负责审查、集成和维护的人员带来更大压力。
这一点在以下几种场景中尤为明显:鸿岳资本配资
● 代码提交者对生成的代码是否完全理解,尚不明确;
● 生成的代码引入了团队不熟悉的模式,或违反既有规范;
● 边界情况、隐藏副作用不容易被察觉。
最终我们会面临这样一个局面:代码更容易产出,但验证、理解和维护却更复杂,致使团队整体效率未必能因此提升。
这也不是什么新问题,毕竟“复制粘贴式开发”这个调侃,开发者们早已不陌生。只是大语言模型带来的生成速度和规模,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复制粘贴的习惯。
写代码不难,理解代码才难
有句话说得好:“代码的最大成本在于理解,而不是编写。”
大语言模型确实缩短了代码产出的时间,但要想真正理解其行为、排查细微 Bug、保证其长期可维护性,依然是一个高成本的智力任务。尤其当审查者难以判断哪些代码是 AI 写的、哪些是人写的,甚至连“为什么要这么实现”都无法理解时,维护难度只会进一步上升。
软件开发的本质,从来都不是孤岛
本质上来说,软件工程是一个高度协作的工作过程,依赖于共同的理解、目标一致性以及老带新的经验传承。但现在,当代码生成速度远超过讨论和审查速度时,团队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:默认代码是“对的”,即“假设”质量达标,而不是认真验证以“确保”质量达标。
这种心态会给审查者和导师带来巨大压力,导致整体流程在看似“自动化”的表象下,其实更加脆弱和缓慢。
LLM 确实很强鸿岳资本配资,但并未解决根本问题
没错,大预言模型的确能显著提升原型开发、框架搭建和部分自动化流程的效率。但它无法替代清晰的思考、细致的审查和合理的架构设计。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,只能说随着生成代码增多,这些能力变得更加重要。
没错,编码成本确实下降了;但作为一个团队,一起搞懂代码的成本,并没有变低——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瓶颈,不要再自欺欺人了。
网友热议:写得快,不代表就是对的;生成得多,不代表质量就够
以上这篇文章在 HN 上引起了开发者们的高度关注和讨论,越来越多的一线工程师开始意识到,大模型正在放大软件工程中最难啃的那块骨头:理解、审查和协作。
一位资深开发者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的真实经历:他在带实习生的过程中发现,借助 LLM,他们的代码产出速度大幅提升,一天的量抵得上过去一两周。但表面效率提升背后,是一场认知负债的积累:
● 实习生写的代码“像是对的”,但其实错得离谱;
● 看起来干净的提交,实际隐藏着无数边界问题;
● 代码结构复杂得不合理,审查意见很难被真正理解;
● 让修改也不是改原有的 PR,而是重新提交一个全新方案,结果又是新的复杂问题。
这并不是个例。另一位开发者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:虽然 LLM 可以加速代码生成,但真正耗时的是后续的代码清理、Bug 排查、安全审查、重构和优化——这些过程没法“自动化”,也没人愿意做。
此外,还有开发者从更高的视角指出:“写代码,早已不是稀缺技能了。”他提到,如今和几十年前不同,行业已经从“谁能写出系统”演进到“谁知道该做什么系统”了。当年比尔·盖茨能靠写代码吃饭,是因为那是当时最稀缺的能力;而现在,代码早已“过剩”,市场需求和判断力才是制胜关键。
这也再次印证了原文的观点:写代码的边际成本在下降,但“理解代码、协作构建”的边际成本反而在上升。所以,当我们在谈论 LLM 提升了“效率”时,不妨多问一句:它提升的是谁的效率?在哪个环节?代价又是什么?
● 是初级工程师提 PR 更快了,还是高级工程师花了更多时间清扫后路?
● 是产品交付周期缩短了,还是产品质量变得不可控了?
● 是每人能生成更多代码了,还是真正读懂这些代码的人更少了?
大模型没错,它确实是很强大的工具,但任何工具都只是放大器 —— 它放大的可能是你的能力,但也可能会放大你的短板。
AI 产品爆发,但你的痛点解决了吗?
2025 全球产品经理大会
8 月 15–16 日
北京·威斯汀酒店
互联网大厂、AI 创业公司、ToB/ToC 实战一线的产品人
12 大专题分享,洞察趋势、拆解路径、对话未来。
立即扫码领取大会PPT
抢占 AI 产品下一波红利
东兴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