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陕西乾陵火了,但不是因为武则天的传奇故事钱掌柜,而是她那块立了千年的无字碑,碑顶上突然多了个亭子。
有游客拍了照片发到网上,引发关注。有人说这亭子有点丑,大家看看盖之前和盖之后的变化。
▲加盖之前
▲加盖之后
有人则质疑,建造这座亭子花费了500多万元,到底值不值?对此,陕西省咸阳市乾陵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,这个亭子并非随意加盖,“历史上本来就有”,而且是出于对无字碑的全面保护考虑专门修建的。该建设项目是唐乾陵述圣纪碑、无字碑保护设施及附属周边环境设计,总中标金额为559万余元,并非一座亭子的建设费用。
展开剩余84%对于官方的说法,有必要厘清一下亭子的必要性。乾陵管理处说建亭子是为了保护无字碑,毕竟岁月侵蚀,自然环境对碑体有损害风险。可老祖宗都让它风吹雨打了上千年,怎么突然就需要这亭子来保护了?而且,文物所处的微环境与历史规制不容轻忽,任何 “保护” 措施都应建立在充分的历史考证与科学评估之上。
在文物保护的实践中,有个基本原则叫“最小干预”,就是说能不动就不动,非要动也得可逆。
可历史上不乏有“好心办坏事”的失败案例:沧州铁狮子,本来在露天待了千年没事,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防风雨盖了个亭子,结果潮气没法蒸发,加速了锈蚀,后来又是置台、柱撑,一番折腾后,铁狮子还是 “扛不住” 了,19年后不得不拆除;很多寺庙里的古碑,为了防触摸装了玻璃罩,结果罩子里凝结水汽,碑文腐蚀得更厉害;就连武当山十二座御碑亭,前些年加了琉璃顶,看着光鲜了,却改变了建筑原有的比例、色彩与光影效果,造成不可逆的风貌破坏。
这些教训摆在眼前,不得不让人对无字碑上加建的这个亭子心生疑虑,它到底是保护还是破坏?
从历史规制来看,1995年《中国文物报》报道过,陕西考古人员在无字碑周围发掘清理时发现了唐代碑亭遗址,是个九间方形的建筑,柱础、散水这些遗迹都很清楚。但问题是,唐代的碑亭是公元7世纪的产物,后来毁于战火,现在要复建,总得考据清楚当年的样式吧?
从网友拍的照片看,现在这个新亭子四四方方,样式普通,既没有唐代建筑的鸱枭翘角,也看不到史料记载的规制特征。无论在色彩、尺度还是造型上,显然未能体现 “最大限度保持文物原貌” 的原则。
1995年就发现了遗址,为什么非要等三十年才想起“复建保护”?这三十年里,无字碑在露天好好立着,也没见出什么大问题啊。而且,它是否具备应有的可逆性,也让人存疑。
再谈谈这559万的花费。管理处说钱花在三个地方:无字碑亭、述圣纪碑保护、周边环境。可具体到亭子花了多少钱,怎么花的,都没有个说法。从公开资料看,无字碑高7.53米,宽2.1米,厚1.49米,现在加的亭子距离碑顶处仅2米,肉眼看就是个普通亭子,也没什么特别复杂的设计。
有搞工程的网友算了笔账:建个中式四角亭,用普通木料和青瓦,加上地基处理,撑死了20万到头。就算用最好的楠木、做复杂的斗拱,撑破天也就百八十万。那剩下的钱花到哪儿去了?是给述圣纪碑装了防弹玻璃,还是给周边环境铺了金砖?
我特意问了一下AI,它给出的根据无字碑尺寸建一座4*4底座,高9.5米的中式四角保护亭方案,算上所有材料、人工、设计等费用,也就15万-25万,撑破了的高端版也就50-100万。现在管理处却不敢把这500多万的明细说清楚,用了什么材料,各个工程耗资分别是多少。
▲Deepseek的答复
这难免不让人多想,毕竟近些年,打着文物保护的名义干非法勾当的事可不少。
像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贪腐案,博物馆原主任贾振林收取投标人、施工方等相关人员行贿财物289万余元,挪用国家专项资金 525 万元归个人使用,侵吞、套取国家专项工程款项 46 万余元。
安徽凤阳鼓楼贪污案,官员收取贿赂,让没资质的工程单位违规中标,50 多万工程款去向成谜,导致仅仅修缮一年多的 600 多年古迹凤阳鼓楼大面积坍塌。
永嘉县文物馆原馆长潘某,利用职务之便侵吞 14.1 万,收受工程方财物 13 万,经他主导修缮的古民居反而被破坏,最后整改抢修又花出去一百万。
这些案例都说明,有人在借着文物保护敛财,还损毁了文物。所以,大家对这559万的去向存疑,太正常不过了。
有人可能会说,文物保护总得花钱,500 多万不算多。但现在大环境都说要过紧日子,鼓励开源节流,“武则天无字碑盖亭”这钱花得值不值,还要看当地的财政状况。公开数据显示,乾县 2025 年获得的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总共 7903 万,这笔钱要用来发工资、搞民生、保运转。可现在一下子拿出 500 多万给文物加个盖子,花掉了近 7%,真的合理吗?
今年最新的《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明确指出要严控支出,绩效导向,把钱花在刀刃上。乾陵管理处的这笔支出,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。
我想起了前几年的荆州关公像,建的时候花了 1.7 亿,说是“文化地标”,结果因为违规建设,五年后又花 1.5 亿拆掉,前前后后 3 个多亿打了水漂。还有安徽凤阳的鼓楼,花 341 万修缮,结果因为施工单位没资质,一年多就塌了顶,50 多万工程款去向不明。
▲荆州关公像
▲安徽凤阳鼓楼
这些教训都说明,一旦把文物保护变成“项目工程”,很容易滋生腐败和浪费。
武则天立无字碑,本身就是种智慧,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。
这千年的石碑,见过盛唐的繁华,经过大宋的风雨,挺过了明清的战火,什么没经历过?现在非要给它戴个“帽子”,到底是为了保护文物,还是为了搞个新项目?
如果真是为了保护,完全可以用更科学的办法:比如做个可拆卸的防雨棚,或者安装监测温湿度的传感器,这些花不了多少钱,还能避免破坏文物原貌。
说到底,公众质疑的不是保护文物本身,而是这种“大动干戈”的保护方式。559 万对乾县这样的财政依赖型县城来说,不是小数目,这些钱本可以用来修学校、建医院、改善民生。
退一步说,就算非要建这个亭子,至少该把账目算清楚,让专业人士论证明白,而不是拍脑袋决策,拍胸脯保证,最后出了问题拍屁股走人。
希望乾陵管理处能明白,无字碑的价值,不在于有没有亭子遮挡,而在于它见证的那段历史。要是真把这块碑折腾出问题,或者让 500 多万花得不明不白,别说对不起长眠的武则天,更对不起纳税人和子孙后代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钱掌柜
发布于:广东省东兴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